昨天的话题还没完呢。
兄弟们,我敢打包票,等这届男篮欧锦赛开始后,网络上肯定会出现类似的评论:“中国男篮必须向欧洲篮球取经!”
我年轻时,每次看到卢比奥、纳瓦罗、特奥多西奇那些忽隐忽现的传球,也曾想:“我们的后卫为啥不能像欧洲人那样厉害!”
屏幕前的你,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想法:“美国的个人主义和身体素质我们学不了,但欧洲的团队篮球,我们更容易模仿!”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先把这句话划个重点,帝哥想看看有多少人是这么认为的。
随着经历的增加,我开始反思,想法也变了。
欧洲篮球,我们其实更学不会。
这不是靠请尤纳斯、乔尔杰维奇当教练,也不是看几场欧锦赛就能学会的。
如果真这么简单,也不至于要等到2025年了。
顶尖高手的学习方式,不是你能轻易掌握的。
为什么学不了?帝哥来聊聊篮球背后更深的原因。
这只是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也不强求大家都认同。
学不会的根本原因,关乎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更深层次的是历史和文化。
足球和篮球都是高度社会化的运动,带有浓厚的社会历史属性,深深植根于民族精神和艺术传统。
为什么西班牙足球能踢出tikitaka风格?
这是因为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西班牙历史中强调协作的民族性格高度契合。
阿根廷夺冠后,解说员说:“草原上的孤狼,终将战胜整齐的羊群。”你知道为什么吗?
他们固执地认为,世界是混乱且没有明确规则的。
为什么他们会有马拉多纳和梅西这样风格的球员?
阿根廷人几乎与欧美人截然不同,他们的个性狂放不羁,浸润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为什么桑巴足球如此华丽且富有创造力?
巴西是一个种族多元、文化丰富、社会经济极度不均衡的国家。
让巴西人踢出西班牙式足球,几乎不可能……
回到篮球,这里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无论欧洲强队还是弱队,为什么他们能打出那么流畅的篮球?仅仅是教练教得好?仅仅是基本功扎实?那只是部分原因。
深入思考,背后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因素:
欧洲篮球讲究流畅和观赏性,追求实用中的美感与干净利落,这难道不是与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传统相呼应吗?
球员技术动作讲究规范与优雅,战术强调节奏和平衡,这不正体现了欧洲人对“美”的追求吗?
以多次夺得欧锦赛冠军的西班牙为例。
西班牙文化蕴含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弗拉门戈舞的节奏感和情感张力、斗牛的冷静判断与瞬间决断,这些都反映在西班牙球员的技术风格中。
还有一点,就是信仰因素。
天主教在西班牙历史上长期主导教育,许多早期篮球俱乐部由教会学校或宗教组织创办,篮球被视为培养年轻人纪律、道德和集体精神的工具。
再说一个历史背景,西班牙是大航海时代的核心国家,曾有“无敌舰队”吧?
航海是冒险活动,依赖船员之间精细分工和绝对信任,需要根据风浪、海盗等变化随时调整航线。
篮球中球员平等分工的理念,源自航海船员职能契约的传统。
另外,侵略性和“强盗逻辑”也是篮球不可或缺的。
别忘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为现代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间接影响了欧洲篮球风格的形成。
工厂制度要求每个环节精确配合,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的单打独斗。
这种标准化流程和集体协作模式,深刻影响了欧洲人的集体潜意识。
对欧洲教练来说,球场就是一个动态的工厂,传球方式、移动路线、A运球时BCDE的跑位,都有严格规范。
比如德国人的严谨态度……
此外,欧洲历史上频繁的战争和冲突,催生了对纪律、执行力和团队协作的极致追求。
比如南斯拉夫的几个国家。
所以,当乔尔杰维奇执教时,中国男篮球员很多都懵了。
这真是我们能学的吗?
我们骨子里就不是那样的人。
屏幕前的你,可能现在生活在北京、上海、深圳,是城市人。
但严格来说,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祖辈多数是务农的。
农耕文明依赖土地生存,强调季节规律,这种生产方式深刻影响了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文化特点。
“管好自家那点地”、“各人扫自家门前雪”、“保证生产稳定”、“风调雨顺就好”、“不允许犯错”……这些思想深深融入了我们的性格。
我们的这种思维方式,难道不与强调对抗的团队运动相违背吗?
说了这么多,帝哥想说的是,不是说我们不适合打篮球、踢足球,而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欧洲篮球的团队意识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根基。
我们是中国人,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所以,打符合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符合球员特点的篮球才是正道。
比如发挥吃苦耐劳、血性担当的品质,再比如高、快、准的打法。
不用非得学欧洲,不如想办法去赢欧洲。
这么多年学这学那,反而迷失了自我。
多说一句,如果成长经历像赵维伦那样,确实有可能学到欧洲球员的思维。
因为他从小在意大利生活,接受欧洲体系的篮球训练,这属于特殊案例。
至于即将到来的欧锦赛,你就当作欣赏一件“艺术品”吧。
别天真地以为,你家流水线也能真正复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