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永报道 7月25日,中国足协发布了征集2025年下半年中国之队国际足球邀请赛承办地区的通知,国足赛事的征集时间表为10月6日至14日和11月10日至18日,即国际足联的10月和11月两个国际比赛日。因此,国足决定在9月的国际比赛日不进行集训,但更重要的是,国足将在10月之前完成教练的选拔,并启动重建工作。
在伊万科维奇辞职后,久尔杰维奇带队参加了月初的东亚杯比赛,但久尔杰维奇未来的目标是担任2007年龄段国家队的主帅,国足将选择新的主教练。国足没有在9月份进行集训,主要是因为U22国家队要参加U23亚洲杯预选赛,这实际上为选帅工作争取了一个月的时间。
目前已知的候选人恰好是国足前主帅伊万科维奇推荐的,他向中国足协推荐了前克罗地亚国家队主帅斯蒂马奇。斯蒂马奇曾是克罗地亚国家队的队长,2012年7月成为克罗地亚国家队主帅,之后执教印度国家队。斯蒂马奇以防守见长,崇尚对抗,但在进攻能力上相对薄弱。从国足的实际情况来看,他的特点较为符合国足的需求。然而,国内舆论反响一般,球迷在经历过扬科维奇、伊万科维奇等东欧主帅后,对东欧教练普遍持反对态度,即便是东欧教练,球迷也希望是长期在西欧执教的教练。
国足选帅的尴尬在于:选帅的资金并不充裕,目前预计在100万到200万欧元之间,这个预算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算低,但很难支付知名教练的薪水,而球迷对选帅的标准要求又较高,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
一个折中的办法是在欧洲,尤其是西班牙和德国,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教练,或者年轻的教练。但无论如何,中国足协都需要对目标人选进行全面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技战术风格、临场应变能力、更衣室管理、应对压力的能力等,同时还需关注团队的领导力和沟通能力。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目前国家队的管理模式与以往有较大变化,中国足协在其中扮演了“政委”的角色,以此激励球员的拼搏精神和凝聚力,这在以往的18强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至于技战术和用人等方面,足协选择完全尊重主教练,即使有疑虑也会采取主动沟通的态度,而非强势介入。关于这种管理模式,中国足协与新任主帅需要达成一致,以避免出现分歧。当然,如果新任主帅展现出足够强的掌控力和影响力,足协自然乐于其成。
相比于选帅,备战同样至关重要。回顾国足上一个比赛周期,我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在备战亚洲杯、36强赛及18强赛时,国足的热身赛质量严重不足,特别是2023年3月、6月、9月和10月的8场热身赛效果不佳,到了10月大连的热身赛时,国足的比赛竟然没有承接方,中国足协不得不亲自接手主办。此外,当时的对手实力一般,国足的斗志也难以激发,因此国足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延续到了亚洲杯,最终导致了扬科维奇的下课。
近日,在本报举办的百年名校足球精英交流赛期间采访李章洙时,他谈到了国足备战的问题:“中国国家队的热身赛通常会选择东南亚球队和弱队,把他们邀请到国内进行比赛,这样的比赛即使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韩国则会选择巴西或欧洲的强队,输球反而可以总结经验,从而取得进步。”
关于国足的备战,主教练的意见非常重要,但中国足协有必要与国足主帅充分沟通,尽量避免与弱队交手,而是选择实力接近或更强的球队交战。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这样的比赛成绩一般不会太好,此时中国足协需要坚定信念,不被舆论左右。如果因为害怕舆论而选择弱队,一旦在大赛中表现不佳,只能面对更加汹涌的舆论。
一个关键点在于:在下一个周期的备战过程中,中国足协和国足需要确保每一场比赛都像18强赛那样被高度重视、充分保障、充分动员,拿出100%的态度,将每一场热身赛都视为关键战役。唯有如此,真正的大赛到来时,国足才能在心理、节奏、对抗层面完全适应,而低质量的热身赛根本无法让国足在正式比赛中表现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