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瑞、寒冰 衡阳“百年名校杯”大师讲堂专门向一百多位学生、教练及家长介绍了张家口“3+4”贯通培养体系,毫无意外地引发了大家的极大关注。这一举措是校园足球领域大胆的教育改革尝试,相较于传统体校和体育特长生的单招、统招方式,“张家口模式”的“3+4”贯通体系很好地解决了学业与足球难以兼顾的老问题,同时也为足球人才未来无论走职业道路还是选择其他就业方向都提供了保障。
多年来,为了实现青少年足球良性发展的目标,校园足球不断进行各类实践创新。在“3+4”贯通培养体系落地张家口之前,国内仅有上海体育大学和山东体育学院进行过试点。本次张家口冰雪运动学校参加第二届百年名校足球精英交流赛(初中组),让赛区其他15支队伍的球员、教练、家长,以及衡阳本地的足球从业人员,通过六天的交流和观察,对这一全新校园足球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对于“3+4”贯通培养体系的反馈,可以说是引发了巨大反响。
“张家口模式”的“3+4”贯通培养体系,首先收获了广泛的肯定和赞赏。
云南楚雄一中主教练杨成东,深耕校园足球三十余载。56岁的他高度评价张家口“3+4”贯通培养体系,认为这对中国校园足球繁荣发展是极大的利好:“这种模式保障了足球专业性、青训统一性,以及参与者的热情和投入,也让家长和孩子们没有后顾之忧。如果楚雄的中学或体校也能和楚雄师范学院一样建立贯通体系,青少年球员即便不参加高考也能有公立大学作为后路,我相信楚雄青少年踢球的积极性和参与人数都会大幅提升,青训水平和竞技能力也会显著进步。当然,楚雄的足球环境和张家口有差距,张家口冰雪运动学校高标准的贯通培养体系在楚雄要完全复制还是有难度,这不是两所学校能单独决定的。”
▲楚雄一中主教练杨成东
杨成东教练认为,“张家口模式”的“3+4”贯通培养体系,证明了校园足球发展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不同地区有各自的资源优势,怎样将这些优势最大化,如何为校园足球和专业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这是所有足球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付诸行动的问题。”
成都华西中学助理教练蒲炜彤,在回到母校执教前曾任大学讲师、成都足协兼职教练。他表示,是通过成都众多足球教练同行转发的报道才了解到陈涛如今在张家口冰雪运动学校推动这项工作:“我个人理解,他离开国家队助理教练这样的平台,选择了一个看似层级更低、但更重视个人价值和专业能力的舞台。”
在蒲炜彤看来,张家口“3+4”贯通培养体系是一项极具前景的创新:“我们学校和本次百年名校杯的许多兄弟学校类似,初中阶段培养一批球员,中考后淘汰一部分,再补充新人,这属于较传统的校园足球新老更替方式。我们的石晓波校长视野开阔,如果他认可‘3+4’贯通培养体系,也许能争取更多成都教育界资源,尝试向‘3+4’模式靠拢。”
▲成都华西中学教练蒲炜彤
与楚雄一中和成都华西中学教练们的认可不同,合肥市五十中东校领队王友志坦言:张家口“3+4”贯通培养体系无疑是校园足球发展的优秀方向,但由于全国各地发展状况差异,这样的创新未必能在其他城市顺利复制。他提到,目前中国足协主推的“631”模式,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青训衔接问题,而“3+4”则是实现高中到大学的接续,对“631”形成有力补充。
王友志领队还表示,仅“631”新政在合肥落地就遇到一些障碍。比如小学阶段“6”执行得较好,但中学阶段“3”和“1”未能进入更优质学校。至少目前来看,合肥如果要推进“3+4”模式,需要中学和高校达成共识,还要有如张家口那样的推动力度,相关基础条件也需进一步完善。
▲合肥五十中东校领队王友志
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教练陈振峰认为,张家口“3+4”贯通培养体系,至少目前来看,为足球特长生提供了新的成长路径。他介绍,目前昆明足球特长生在初升高、高考阶段都竞争激烈:“我们学校初中高中都有,但按昆明以往的优惠政策,足球特长生只享受20%降分录取。每年初中男足都有不少主力无法升入本校高中,这些孩子往往是核心球员,投入最多。现在高中足球特长生通过单招、统招升学竞争也很激烈,拿到国家一级运动员证却考不上大学的情况屡见不鲜。”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北街学校教练姬意,介绍了学校的青训路径:“我们学校设有小学部和初中部,从去年开始,每年级从四年级到九年级都设立了足球实验班。学校尽力面向全县招生,探索自己的青训培养体系。当然,目前只涉及小学到初中阶段的普及,还需几年才能看到成效。至于初中毕业后的升学通道,就不是学校所能决定的。”
姬意教练认为张家口“3+4”贯通培养体系非常出色,有助于保护和激发孩子们对足球的热情,对体育事业发展也非常有益。让热爱足球的青少年拥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广阔的平台。不过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张家口冰雪运动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但足球项目刚起步,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及模式的认知有限,短期内招生可能不太理想。外省的家长可能对河北北方学院不熟悉,大家更青睐像‘211’这样的知名高校,吸引力更大。”
▲临颍县北街学校教练姬意
第二届“百年名校杯”在衡阳举办,东道主衡阳市第二十中学(船山英文学校)比赛期间,吸引了不少学生家长到场助威。值得一提的是,南昌二中比赛时,也有衡阳本地家长为在南昌二中读书的孩子加油。有些家长在旁听了大师讲堂关于张家口“3+4”模式的介绍后,非常渴望了解更多信息。在他们看来,衡阳青少年足球人才流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本地缺乏类似“3+4”贯通培养体系,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南昌二中球员家长周庆彪对孩子跨省到南昌二中读书深有体会:“我不是南昌人,把孩子送到南昌二中边学习边训练,主要是看重南昌二中的足球水平高,而且离老家近。更重要的是江西对足球特长生中考有很大政策支持,文化课降分普惠面25%-35%,而像南昌二中这样成绩突出的球队,队员降分可达55%-65%。这样一来,所有队员都能顺利进入南昌二中,球队稳定、成绩突出。孩子在高中拿到一级运动员证的机会更大,文化课成绩也有提升空间。”
▲南昌二中
周庆彪表示,张家口的“3+4”贯通培养体系是在随队到衡阳时才了解到的,“如果我们老家也有这么好的青训条件,家长们就不用跨省陪读陪训了。”
据了解,衡阳船山英文学校的一些家长对“张家口模式”同样非常关注。他们中有人希望国内能有更多“3+4”通道,让热爱足球的孩子们没有后顾之忧,也让家长们不必在孩子中考前就做出学业与足球的艰难选择。家长们的呼声,正是对青少年足球健康成长的期待,也是对更多校园足球培养模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