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瑞 第四届中青赛初中年龄组U15全国总决赛期间,四所体校全部未能晋级16强,但体校在青训上的贡献和未来依然不可小觑。唐山赛区的三所体校级别各异,有的积极参与校园足球,有的则与职业俱乐部建立联系。
在职业化之前,“区/县体校—市体校—省体校—省体工队”逐级选拔运动员,曾是我国足球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如今,随着体教融合和三大球振兴政策的推进,体校已经成为除职业俱乐部梯队、社会培训机构、校园足球之外又一支重要的青训力量。
与B2组的亳州体校不同,A2组的大同体校成立于1983年,自2013年组建足球队以来,目前拥有U18、U16、U14、U12、U10五个年龄梯队。大部分队员在大同三中和平城区第十四小学读书,个别则在体校接受中职教育。每天放学后,百余名球员乘坐校车回体校训练,晚上统一住宿管理。
作为山西省唯一的专业男足梯队,大同体校在省运会、青运会、全运会等赛事中多次取得佳绩,培养了张俊哲、慈恒龙、杜月徵等16位国字号球员。领队孙雨表示:“如果没有中青赛,我们很难与上海申花、梅州客家这样的队伍交手。”每年的中青赛都是球员成长和球队提升的重要平台。
孙雨介绍说,他们的优势在于保障到位,软硬件设施完善,孩子们无需缴纳任何费用。“某种意义上,体校的稳定性甚至超过一些职业俱乐部。”此前学校曾与北京人和、广州富力、沧州雄狮等俱乐部合作并输送球员,但这些中超球队如今已全部解散。
孙雨认为,体校最突出的问题是招生难。尽管体校面向全国招生,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家长们很少将体校作为首选。也就是说,能招到的孩子都是经过多轮筛选后剩下的苗子。在这方面,不仅职业俱乐部梯队和青训机构,像太原的山大附中也凭借省会优势和教育资源吸引更多优秀足球人才。目前,大同体校毕业生中,分别有三分之一选择踢职业、升学或就业。
A1组的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体校本次小组赛排名垫底未能出线,主教练张洋(下图)虽感遗憾,但也为队员们“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感到欣慰。据悉,这所区级业余体校历史悠久,田径、游泳人才辈出,足球项目开展时间不到十年。如今,他们负责金华市队的组建和比赛,拥有U16、U14、U12三支队伍。
虽然球员均为本地学生,但由于学籍有限,婺城体校的孩子分布在两所中学上课,周一到周五教练前往学校指导,每次训练两小时,周末则集中训练和比赛。通过业余训练模式,体校将更专业的足球师资带入校园,孩子们不仅免费训练,还能定期获得营养补助。
张洋表示,体校开展足球项目后,也曾为浙江绿城输送过宁方泽、鲍盛鑫等球员,但他们在婺城体校的时间很短,“我们只是发掘了这些苗子,他们最终是通过职业队青训进入中超一线队、国字号。”下一步希望加强梯队建设,改变高中阶段分散训练、小学阶段基础薄弱的现状,“要向表现更好的同行和更高层级体校学习。”
张洋的期待或许正是体校青训突破的关键。如果招生不限于省运会年龄段,能加大投入从幼年抓起、零基础培养,那么受益的孩子和家庭会更多,中国足球在急需扩大青训人口的背景下也将获益。